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火塘木刮
项目序号:11
项目编号:Ⅱ-24
公布时间:2020年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维西县巴迪乡
类型:2020(第六批县级)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巴迪乡
保护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概述

巴迪乡位于维西县境最北端,东、北两面与德钦县的霞若、燕门二乡相连,南接叶枝镇,西与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接壤,国土面积601平方公里,澜沧江自西北流入,纵贯巴迪全境,形成境内高山峡谷,山峦连绵,地表崎岖,江河纵横的地形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距维西县城约113公里。“火塘木刮”主要广泛流传于巴迪乡境内和叶枝、康普等地的高半山区傈僳族村寨。

火是人类生存和走向文明的象征,自古以来傈僳族无论生产生活、无论在野外还是在家里都离不开火塘。火塘,即各民族悠久的煮饭烧水、欢庆、议事、取暖、文化传承的地方,自从会用白马牙石摩擦火 点火烧起了第一堆火开始,围着一堆火塘而居,从此就有了一个“家”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傈僳儿女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离不开温暖的火塘,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生产生活、丰收喜庆更离不开火塘,他们围着火塘歌唱、跳舞,渐渐形成了独特、丰富多彩的的傈僳族火塘文化,养成了在火塘边欢歌起舞、交流感情的习惯。“火塘木刮”也属于“阿尺木刮”的前奏,火塘木刮交流到一定的高潮,由领舞者带领所有人到院子里开始踏歌起舞。“火塘木刮”阐释着傈僳族文化的发展历史,讲述着傈僳族儿女不朽的传奇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保护传承意义。傈僳族儿女在火塘木刮的传承和发扬中懂得了敬畏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提高了民族自信,学到了处人处事、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风尚,养成了努力拼搏、迎难而上的崇高精神。

二、杰出价值

火塘木刮主要以唱为主,男女双方分别围坐在木楞房的火塘边,进行男女对唱,合唱,独唱。在演唱前先要由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尊者来敬“灶王爷”等各种神仙,然后开始木刮的演唱交流和表演。整个曲调以模仿山羊的鸣叫为声调,发音最大的特色酷似山羊的叫声,多以颤音出现,曲调可缓可急,形如流水,音符的跳动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大,尤其乐曲开始发出的第一声,悠悠长鸣,音调曲折多变,给人以自由舒展,仿佛置身于大自然、高山牧场,宛如山羊在亲切的交流。火塘木刮也是阿尺木刮的前奏,其唱词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涉及到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

三、濒危状况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傈僳族的各种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老狩猎为生、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方式步入到现代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存理念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的多,很多人不愿意在家生产劳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意学习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老一辈民间艺人相继离去,从而火塘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相关资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