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全县地形崎岖,南高北低,维西县是个以傈僳族为主,多种民族聚居的边疆县,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的最早文史见于樊绰所著《蛮书》中,有“栗粟两姓蛮”之记载,而《蛮书》中记载的“施蛮”和“顺蛮”,据考证是傈僳族先民(见《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瓦器器”是踏脚起舞的意思,有的译为“跳脚”、“跳锅庄”,在当地群众贯译为“跳脚”。其舞蹈的音乐轻快活泼。演奏乐曲的乐器主要有“菊律”(七孔短笛)、“吉资”(二弦琴)、“起本”(四弦琵琶)、“阿朴比”(葫芦笙)、“除除”(口弦)、“思拍”(树叶)六种,但现在主要的伴奏只有“菊律”、“吉资”、“起本”三种,它们高低不同的合弦,富于地方风情的韵律,轻快活泼的节奏,构成一曲曲独具民族特色的乐章,配合以脚步变化多姿的舞步,形成傈僳族特有的音乐。
二、“瓦器器”音乐的特点和内容
“瓦器器”音乐以傈僳族自制的三大件传统乐器伴奏,其曲调流畅、轻快、节奏鲜明,有如高山溪流、跌宕延绵错落有致,其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无唱词,音乐根据的传说为十八段,而每段则根据传说内容的激情有所不同。乐曲一般以小三度和弦为主,在乐曲进行中,多采用原位,第一转位并重,第二转位少些,偶尔也使用七和弦,但不多见。
三、结论
1、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流传于傈僳族聚居地和永春乡,在永春乡有两个经常性民间表演队。
2、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3、音乐主要以制“三大件”乐器体现,每段都有不同的变化。
4、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男女都可吹奏“菊律”(笛子),这在其少数民族中实为罕见。
5、音乐表现的手法与传说息息相关,情感的表露和事件的变化都融在一起。
四、规划及保护措施
将永春乡腊八底村纳入保护之乡进行规划,做好“瓦器器”音乐的详细记录,在年青人中进行传唱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