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李志光
序号:Ⅳ-46-2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4年
民族:傈僳族
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Ⅳ-46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李志光,男,傈僳族,1974年7月4日出生,现年48岁,家住维西县攀天阁乡岔枝洛村下村十一组,自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务农,目前家中有四口人,李志光本人和他的妻子,两个女儿。

图片4.png

攀天阁乡的傈僳”孔雀舞”一直是一项极具有代表性的传承文化项目;“孔雀舞”是传统祭祀性戏剧舞台表演,维西傈僳族群众称为“念咱斗”。“孔雀舞”舞蹈的舞曲,以傈僳族自制的主角面具、孔雀、白鹤、水牛四大件表演道具为主,以鼓和锣为辅助,只舞不歌。表演时,鼓和锣按照自己的韵律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伴随着鼓和锣的敲响,表演队伍跟随着故事的顺利逐步的表演起来,整个演奏过程将近有15分钟。

孔雀舞(傈僳语称:念咱斗)从寓意本身就是以念咱为主要根本的载体所延伸的表演,讲述了当时岔枝洛村十一组的名为刷子扒的土财主和为讨要生计而在财主家里务工的别大扒夫妇之间的故事,土财主看上别大扒的妻子别咱嘛,于是把别大嘛扣留家中,要求别大扒要干一件能够讨好财主的事情,主角别大扒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土财主刷子扒展演“孔雀舞(念咱斗)”,得到土财主的欢心,将自己的妻子归还自己中发生的故事,故事背景以嘉庆年间至土地革命,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孔雀舞(念咱斗)”传承和表演的故事为主线,据考证,孔雀舞流传至今已传了五代。从孔雀舞中可以看出,该舞蹈具有祭扫祈福的意义,孔雀舞的脚步及音乐变化来自于传统的傈僳族跳脚,但舞蹈中的鬼脸又具有藏族风味,属于傈僳族与藏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舞蹈靠形象的道具、斑澜的色彩,奔放的节奏;再融入神秘的风格来抒发岔枝洛人民自己的心声。孔雀舞的产生和得以流传具有必然客观中的一种偶然性。

图片5.png

孔雀舞以逼真的模仿流露出传统的、自然的气息,抚慰了企盼回归自然的心灵。积极意义在于倡导人们树立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和谐共处、珍惜爱情、守护家庭的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不断冲击,大众性文化日益泛滥,岔枝洛村传唱群众发现,在不断接受和取舍的过程中,现代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表达他们本来的心声,于是孔雀舞在近两年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参与热情高,孔雀舞一般在每年腊月开始准备,春节后大年初二、三演出,并逐渐形成传统,全村村民自发参加。一般在腊月由岔枝洛村下村进行节目准备,主要是进行道具制作,必须每年制作一套,制作道具有傈僳语称“念咱”的孔雀,称“阿鹅”的白鹤,“别大扒”和“别大嘛”的鬼脸。制作时先上山砍回最好的竹篱,编制成形似孔雀的骨架,骨架可以套住人身,以便于舞和跳,孔雀全身糊以五色彩纸,神似孔雀羽毛迎风飞舞的形态,孔雀一般一雄一雌,雄孔雀彩羽鲜艳,雌孔雀色彩稍淡,整只孔雀颜色协调相衬,金色双翅,其它部分由绿黄红相间。骨架可以活动。白鹤制作与孔雀相同,但全身白色,只有一只。不同的是鬼脸的制作,用上好的瓦泥制成模具,糊上纸,再绘上图案,其形状如京剧的脸谱。准备工作完成后,大年初二在下村村外较为平坦的田坝作为舞台,按传统的程序,由锣、拔、鼓三种乐器配上音乐翩然起舞,舞蹈动作模仿孔雀吃食、嬉戏的动作,全程共分十二小节,音乐由低至高。全村群众早上便自发到场地,围成一圈,观看演出,整个演出一般为二天。始终透露出原始的农村特色风味气息。晚上还加以牛头舞,由牛头与鬼脸相合而舞。群众自发围成一圈,随气氛渐高而进行傈僳族的传统节目--跳锅庄。后一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直到大年初四,将全部道具烧毁,以祭祀祈福,送迎福运,道具中牛头的“眼睛”摘下后送给群众,人们相互争抢“牛眼”。据说,“牛眼”代表吉祥如意,抢到者自然兴奋不已。

李志光自幼就生活在傈僳族聚居的地方,自家的祖父辈开始又对傈僳族孔雀舞的制作和演奏都有研究,所以李志光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对于本民族的孔雀舞文化早就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也为他之后对傈僳族孔雀舞的热爱和传承都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李志光在小时候很早就接触和认识到了孔雀舞的制作此项技艺,从他的叔叔制作孔雀的过程中开始对此项技艺产生兴趣;到1987年;13岁的李志光开始初步尝试孔雀舞舞步的学习和孔雀舞所需道具的制作。

图片6.png

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他开始学习孔雀舞舞步和制作道具的的一些经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舞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连制作孔雀模型的时候都总是出错,但他叔叔总是告诉他说:“要坚持下去,岔枝洛孔雀舞的未来就靠你们了”,直到今天,李志光对叔叔的这句话,依然历历在目。

如今的李志光已经完全熟练掌握傈僳族孔雀舞的相关制作和和孔雀舞舞步的传授;从他1987年第一次接触孔雀舞至今,他一路成长,也曾应邀参加过多次的演出;也都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李志光参加过全州全县的舞台表演,但他更渴望带着孔雀舞去全国舞台上展演,带着自己的技艺,走了出去,让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维西傈僳族孔雀舞,都受到了很多较好的评价;本村更是有一些年轻人受他影响较大,前来拜师学艺,李志光在将此项技艺传授的过程中,眼里满是欣慰,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传承的希望和活力;现在的李志光正在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传承这一古老的傈僳族孔雀舞文化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46-2
姓名
李志光
性别
出生日期
1974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Ⅳ-46-1
姓名
李志春
性别
出生日期
1969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Ⅷ-42
项目名称
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类型
州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