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傈僳族传统美食“阔耍俄粒”
项目序号:13
项目编号:Ⅷ-13
公布时间:2020年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维西县叶枝镇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保护单位:维西县叶枝镇人民政府

一、概述

自古以来叶枝是滇藏“茶马古道”上商品的主要集散地,而且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核心腹地,素有“沧江明珠”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叶枝镇各族人民用聪慧的悟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业。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就创作出了独特的传统饮食“克耍俄粒”,“克耍俄粒”制作技艺因此长期流传,尤以傈僳族地区流传甚广。主要以叶枝镇同乐村传统制作技艺为代表。“克耍俄粒”在汉语中意为玉米稀饭,属纯手工制品,唯美甘甜,四季皆宜,成为了傈僳族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二、项目内容

“克耍俄粒”制作技艺中主料为“阴包谷”,“阴包谷”贮存在粮缸中,传承上百年的贮存方法,能让“阴包谷”随吃随取,不变质生虫。

在制作时,先将阴包谷上的玉米粒搓下,以木臼去皮,再撒上一把火塘边烤过的食盐,准备多时的腊猪脚、干板菜、四季豆等傈僳族特色风味入锅,小火慢炖,喷香滋味,便与傈僳族的时光一样,逐渐浓稠。

三、项目价值

“克耍俄粒”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傈僳族、汉族等民族中间,都有食用这一美食的习惯。尤其在康普、叶枝、巴迪等傈僳族地区分布。“克耍俄粒”传统制作技艺在傈僳族中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以叶枝镇同乐村、新洛村等为代表。“克耍俄粒”制作技艺为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通过“克耍俄粒”制作技艺,对研究傈僳族游牧民生产生活、民情风俗以及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克耍俄粒”主食材为粗粮,其中均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保护血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克耍俄粒”在叶枝境内,乃至维西县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克耍俄粒”对游客以及其他人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叶枝的文化知名度。

四、存续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克耍俄粒”制作技艺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巨大冲击。民族地区的不断开放和现代工艺的出现,传统“克耍俄粒”制作技艺生存空间已相当有限。目前熟练掌握传统“克耍俄粒”制作技艺的人极少,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也不多。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13-1
姓名
余母芳
性别
出生日期
傈僳族
民族
1990年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13
项目名称
傈僳族传统美食“阔耍俄粒”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相关资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