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维西粑粑
项目序号:17
项目编号:Ⅷ-17
公布时间:2020年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维西县保和镇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保护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概述

保和镇地处碧罗雪山与云岭山脉的过渡地带,位于澜沧江水系永春河的河谷台地之间,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重镇,维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后花园。

维西素有“迪庆小江南”之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物产丰富,保和镇人也擅长将各类农作物制作成一道又一道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维西粑粑就是其中一道维西人耳熟能详的美食。

维西粑粑在维西人的餐桌上是不可或缺的,除了逢年过节外,维西人的早餐、夜宵都离不开它,近年来得益于交通的便利,这个寄托着维西人民美好祝福的伴手礼跨越千山万水,带着浓浓的乡愁,来到丽江、大理、昆明,甚至更远的地方,静静躺在维西人亲朋故旧的餐桌上,或蒸、或煎、或煮,不拘形式,总之是美味的,是带着家乡味道的。

制作工序:淘洗优质大米将其浸泡(一个半小时)---沥水---上锅蒸透(20到30分钟)---分汤(掌握它的软硬程度)---沥水---水分晒干---二次上锅蒸(20到30分钟)---机器捣碎---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作方法也很多样:烧、煮、煎、炸皆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

俗话说“溲米面蒸之则为饵”,执传统而不堕,饵块粑粑的制作历史已有数千年,、但看似简单的制作工序,却对米量及用水量的把控十分考究,只要其中有一道工序做不好,便没有了馨香软糯的口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对饵块制作人的手艺也是一个十分大的考验。

二、杰出价值

维西粑粑是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原料易得,且制作工序极易上手,极大程度的发挥了维西农作物的食用价值。

它是美食,也不仅仅是美食,饵块粑粑的千年传承,将中国餐桌上最普遍的主食,做成烹饪方式如此多样的维西粑粑,更是深刻的反映出维西人热爱生活、勤劳能干、富有生活智慧的特点。

维西粑粑在维西人清晨的早点摊上出现,为即将奔波辛劳一天的人们加油打气,也在结束一天工作后以夜宵的形式,温暖一个个为生活而奔忙的灵魂。

三、濒危状况

长期以来,维西粑粑是维西的传统美食,其中的燕麦、红米、天絮米都是不可或缺的品类,目前维西粑粑的主要销售途径为菜市场内摆摊零售。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17-1
姓名
徐孟辉
性别
出生日期
1983年
民族
纳西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17
项目名称
维西粑粑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相关资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