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永春乡位于云南维西县境最南端,东与丽江县属鲁甸乡接壤,南与兰坪县的河西相连,西与维登、中路两乡毗连,北与县城保和镇相连。居住有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10个少数民族。乡内居住的各民族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在永春乡境内居住的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中间,都有使用毡制品的习惯,擀毡技艺因此长期流传,尤其以彝族地区流传甚远。披毡彝语叫佳史,属纯手工制品,可披可盖,挡风御寒,遮阳避雨,四季皆宜。
羊毛擀毡制品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古彝文《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创始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龙的母亲蒲嫫列依。彝族羊毛擀毡及制品技艺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可谓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内容
制作步骤:首先把剪好的松洁羊毛再次弹松在竹帘上,以弓弦把羊毛一点一点地放在竹帘上,弹平呈长方形。方幅的大小决定毛毡的大小。大的披毡用羊毛五、六斤左右,小则四斤、三斤不等。擀毡者以口把大量的凉水或温热水喷在已铺开在竹帘上的方幅羊毛上。再把竹帘和平铺好的羊毛一并卷起来,用双手前后往返用力揉滚,此时,水分外浸,竹帘中羊毛因水力搓合成毡片,然后把毡片裹在竹杆上,在一板竹席上用力反复揉滚而成厚实毡片,在毡片做领的一头以毛索,穿入其中就成为披毡领口。其三边也依次方法揉合于毡内,成一齐边整幅。时为可收领收边。袈什(披毡)则形成,然后顺叠起来,双层袈什约三十褶皱。最后以夹板将其夹起来,用麻绳捆绑晒干,一般夹七、八天可解开。解开后就可披着。最后可根据个人的色彩喜好可把袈什染成黑色或蓝色。
三、杰出价值
传统擀毡技艺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浸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有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通过彝族传统手工擀制出的披毡、毡帽和垫毡等,对研究永春乡彝族和其他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以及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存续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擀毡技艺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商品市场的巨大冲击。民族地区的不断开放和现代工艺的出现,传统垫毡、披毡、毡帽等手工制品的生存空间已相当有限。目前熟练掌握传统擀毡技艺的人极少,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