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陆建修
序号:Ⅷ-21-1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6年
民族:彝族
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Ⅷ-21
项目名称:彝族擀毡子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陆建修,男,彝族,19567月出生,现年66岁,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人,是彝族擀毡的代表性人物。陆建修自幼生活在永春乡,1973年起开始跟随父亲陆阿噶学习擀毡技艺,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陆建修能制作出不同的擀毡制品,附近的老百姓都要找他购买,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永春乡位于云南维西县境最南端,东经99°21′5.72″,北纬27°7′22.01″,境内居住的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中间,都有使用毡制品的习惯,擀毡技艺因此长期流传,尤其拖枝村栗地坪彝族地区流传甚远。根据民族分布导致居住分散,层次感很明显,彝族居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顶上,傈僳族居住在半山腰,纳西族居住在河谷地带,普米族、白族居住在公路沿线。由于拖枝村的彝族都居住在海拔3000多米高寒山区,由于气候寒冷披毡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必备品,不论男女老少人都有各自的披毡。在永春乡境内居住的傈僳族、普米族也有使用擀毡制品的习惯,所以擀毡这种手艺永春乡中流传了下来特别以永春乡拖枝村的彝族为代表。

永春乡拖枝村,彝族人大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这里从古至今有牧场,主要以畜养绵羊为主。长期以来彝族人依靠羊毛和羊皮制作衣着服饰。

据古彝文《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创始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龙的母亲蒲嫫列依。彝族羊毛擀毡及制品技艺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可谓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羊毛擀毡制品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特征为厚实,轻便,挡风、御寒,劳作、放牧方便;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1973年起陆建修开始跟随父亲陆阿噶(已故)学习擀毡技艺,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陆建修熟练的掌握了擀毡技艺,能制作出不同的擀毡制品,附近的老百姓都要找他购买。

陆建修能熟练的制作各种擀毡及制品,他对来向他学习的人都毫不吝啬的教给别人,现在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他把他的技艺都教给他的儿子陆鲁底,希望他能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不至于失传。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陆建修的擀毡技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好多附近的老百姓有需要擀毡制品时都要向他购买。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21-2
姓名
邱义忠
性别
出生日期
1973年
民族
彝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21
项目名称
彝族擀毡子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21-1
姓名
陆建修
性别
出生日期
1956年
民族
彝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21
项目名称
彝族擀毡子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