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要
傈僳族传统三大件主要是“菊律”(七孔短笛)、“起本”(四弦琵琶)、“吉资”(二弦琴)
傈僳族传统的三大件已无法考证,它的产生跟傈僳族舞蹈一起产生,现在已没有历史依据,在维西傈僳族集居地都有一些老艺人靠制作传统三大件为生。
传统民乐三大件主要还是选材上,然后在制造工艺上要有精湛的手艺,在制作过程中环环相扣。
1、“菊律”的制作过程。选材——荫干——钻洞——定音
“菊律”意为“笛子”在深秋上山砍阴坡上的子竹,放在干燥背光的地方自然荫干,到春夏之季,选取直径为2——3cm,长25——35cm的干子竹备料,然后用火锥在竹管上钻七孔进行定音,有经验的工匠选材、钻孔、定音全凭感觉就能制出很好的“菊律”,在“瓦器器”舞蹈的伴奏中“菊律”是主旋律乐器。2和5两个音作为舞曲的主旋律出现。
2、“起本”的制作工艺。选材——剖模——制作——剖光——定音
“起本”意为“四弦琵琶”,型号分大(100——110 cm)、中(75——80cm)、小(25——32cm)三种,制作时工艺一样,只是用材的大小不同。
在夏秋之季上山砍回材料,多用红豆杉、秃杉等材料。经过自然风干后,剖模,然后做好共鸣箱,定弦栓,定弦槽,经过剖光,放上琴弦定音,从右到左依次定为一、二、三、四弦,一弦2、二弦6、三弦5、四弦2,外弦4和内弦1取名为“对对施”意为“心相应”。有经验的工匠凭经验就可制作。
3、“吉资”的制作工艺。选材——剖模——制作——剖光——定音
“吉资”意为“二弦提琴”,型号有大(长70——80cm)、小(长41——52cm)两种。
在夏秋二季上山砍回木材,用红豆杉、秃杉、鸭掌木等,经过自然风干后进行剖模,然后做好共鸣箱,定弦栓,定弦槽,经过剖光,放上琴弦定音,外弦定为2、内弦定为5,也有外弦定为4、内弦定为1,手拉弓是采用柔韧性好的竹或木条栓上马尾制成,长约39cm。
二、主要传承方式和传承情况
传承方式:师传、家传、自学。
现在在傈僳族聚居地有许多老艺人,靠制作“三大件”为生。有许多年轻人也跟着学习。
三、濒危状况
1、“菊律”(七孔短笛)现一般都不自己制作,而是从商店买,只有一部分人才制作。
2、现在一些老艺人制作的乐器、只追求它的美观,而放弃了传统的式样。
四、文化价值
1、维西县傈僳族民乐“三大件”是我县的民族特色,其音色也独具一格。
2、它的制作工艺完全靠手工完成,现在傈僳族“三大件”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乐器,而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形。只要有歌舞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3、在民间只有少数的艺人会制作“三大件”乐器,现在已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工艺品或装饰品。
五、保护规划和措施
1、现完整的以木楞房为居室、畜圈的傈僳族村寨已太少,为保持这种传统的建筑风貌,可选几个村寨,拆除其它形势的建房,完全建成统一规划的楞房村寨。
2、向上争取项目,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建造全由木楞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