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Ⅷ-24-1 | 性别:男 | 
| 出生日期:1956年 | 民族:傈僳族 |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24 | 
| 项目名称:傈僳族民间“三大件”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和士清,男,傈僳族,1956年8月8日出生,现年66岁,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委会老鸦树组人,是傈僳族民间乐器“三大件”制作的典型代表人物。和士清不仅能制作傈僳族民间乐器“三大件”,还能制作弩弓、烟斗等。和士清自幼生活在傈僳族民族文化浓郁的老鸦树组,家乡浓郁的傈僳族文化氛围让他早年就跟随当地民间艺人和他的祖父、父亲走上傈僳乐器制作技艺之路。由于他对傈僳族乐器制作技艺的爱好和刻苦钻研,经过5年的学习已经熟练的熟练的掌握了傈僳族乐器“三大件”制作过程,成为了傈僳乐器制作的佼佼者。在他的作品展厅里,一件件作品令人称赞不绝。慕名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和士清都倾囊相授把技艺传授给前来学习的人。

傈僳族民间传统乐器种类主要由吹奏类、拉奏类、弹奏类和击奏类组成,俗称傈僳族乐器“三大件”。傈僳族的每一件乐器古朴雅致,虽形状粗糙,但都是傈僳族先辈们从自然界里汲取的精华,而且凝集了高度的文化价值,是傈僳族祖先们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创造的产物。
“菊律”,民间称之为短笛,短笛既是傈僳民间乐器伴奏的主旋律,也是傈僳族男女青年外出必备的娱乐性乐器,为携带方便,短笛的长度标准一般不得超过30公分,直径为1.6公分为宜。吹口孔和弹音孔按材料(竹节筒)的总长比例钻一个吹口孔和六个弹音孔,有经验的工匠凭感觉就能制出很好“菊律”即可吹奏2和5两音,确定高低音弦律。
“起本”,民间称为四弦琴,分大、中、小号,制作“起本”必须把握两条原则:一是最大号的“起本”全长不得超过80公分,琴体(共鸣箱)的宽不得超出35公分,再宽再长不便弹奏;依据琴板材料的大小,可以制作出大、中、小号“起本”,但每杆“起本”的琴杆长(弦拴槽部分除外)和共鸣箱的长度比例为1:1。制作工艺,将自然风干的琴板,剖模,下端挖空,蒙上冷杉薄板为共鸣箱,在琴杆上端做好弦槽和四个弦扭,拴四根羊肠柚勒线(现用钢丝),在共鸣箱蒙板上钻1-4个放音孔,安上弦马即可弹奏定音。
“吉资”,民间称为二弦提琴,琴全长40-50公分为宜,琴体(共鸣箱)宽5-6公分为宜,琴杆(包括弦槽)和共鸣箱长比例为1:1。制作工艺,将自然风干的琴板剖模,下端挖空,蒙上冷杉薄板为共鸣箱,在琴杆上端做好二弦槽和两个弦扭,在共鸣箱尾部拴弦孔上和弦扭上拴两根羊肠柚勒线(现用钢丝),在共鸣箱蒙板上钻2-4个放音孔,安上弦马,再用一根长约45公分的竹杆或竹瓣,拴上马尾为拉弓,即可拉奏定音。

和士清的祖父阿依保从小就受傈僳族文化的熏陶,喜爱傈僳族乐器“三大件”制作,经过多方学习努力专研,熟练的掌握了傈僳族“三大件”制作过程,并把他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了和士清的父亲及和士清本人,和士清凭借自己对乐器制作的天赋,潜心学习钻研,虚心求教,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士清的傈僳族“三大件”制作技艺得到了质的飞跃,并制出上千件成品。和士清制作的乐器在维西县一带都很有名气。他制作的乐器不论材质和音质都非常的好,由于材料的不同价格也不同。他制作的乐器不仅在县内销售,还销往怒江、兰坪、上海等地。他的乐器制作技艺不仅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而且还增加他家的经济收入,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随着和士清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前来向和士清学习傈僳族“三大件”制作技艺的年轻人也随之增多。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士清在傈僳族“三大件”制作技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制作的乐器不仅在县内销售,还销往怒江、兰坪、上海等地。他的乐器制作技艺不仅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而且还增加他家的经济收入,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Ⅷ-24-1 | 姓名和士清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56年 | 民族傈僳族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24 | 项目名称傈僳族民间“三大件”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 | 
| 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Ⅷ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