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维西县纳西族阿勒古歌
项目序号:30
项目编号:Ⅱ-30
公布时间: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维西县保和镇
类型:省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保护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项目概述

维西县的纳西族是由木里无量河边迁徙至金沙江上游,后来一些纳西族来到永春河边定居,成 为 最 早 居住在维西的纳西族。后在明朝万历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府占领维西后,委派女千总禾娘的先人治理维西,并委派了大小土司带领大批纳西兵,分别屯驻全县各地。这实际上是纳西族从丽江到维西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而“阿勒古歌”的产生与当时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相传越析诏被蒙舍诏吞并后,一些被打散的纳西族,来到永春河边定居。并在永春河边建立了六大村,“六大村”历代纳西头人受老好村“纳西王”(后被老好村纳西头人“和管军”承袭)属地统领,每年火把节 “六大村” 纳西族头人都向“纳西王”进贡财物,并以嘉宾的身份参加老好村盛大的“迎请阿勒、欢庆阿勒、祭送阿勒”活动。

  “阿勒古歌”又被称之为“阿勒”或“阿勒冲”,纳西语,“阿勒”,意为“火神”;“冲”,意为“跳”或“唱”之意。“阿勒冲”被众多学者译为纳西族祭祀古歌——《阿勒古歌》,它是一部口头流传的祭祀火神阿勒和文勒的叙事长歌。“阿勒古歌”以歌唱为主,曲调舒缓,其声悠扬,听起来有一咏三叹之感。歌唱内容由大的内容划分可分为:“接阿勒”、“跳阿勒”、“送阿勒”三大部分。由小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寻找阿勒”、“恭请阿勒”、“开荒”、“建庄”、“访庄”、“赎马”、“庄王”、“求门”、“对歌”、“祭送”等十个部分。“对歌”部分有几十段,有的为即兴演唱,有的以固定的格式现场表演。

二、主要传承方式和传承情况

主要由上辈传下辈,祖辈沿袭。也有请较熟练的师傅传授,师传徒承。家传:木正东,男,维西县保和镇永春村老好村,是阿勒古歌第 一 代 传承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木正东传至女儿阿芝,阿芝后来成为建国初期阿勒古歌的主要传承人。阿芝徒弟:木逢春,男,纳西族,生于1934年,是阿勒古歌传承协会的会长。

木逢春徒弟:木治,男,纳西族,初中文化,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是维西县保和镇老好村村民。2002年“阿勒古歌”艺人和文喜被云南省文化厅、民委授予 “民间音乐艺人”称号。和文喜,女,纳西族,生于1934年。对“阿勒古歌”及“仓巴冲”的表演较为突出。

2009年在维西县文化体育局的帮助下老好村成立了阿勒古歌传承协会,会员有64人。2010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了3个县级传承人。木逢春,男,纳西族,生于1934年,是阿勒古歌传承协会会长;木仙,女,纳西族,出生于1935年是“阿勒古歌”传承协会副会长;叶森柏,男,纳西族,出生于1937年,是“阿勒古歌”传承协会的副会长。现以上4人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徒弟,4人都全面地掌握“阿勒冲”及“仓巴冲”的所有唱词及唱腔。

三、濒危状况

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纳西族“阿勒古歌”的保护传承,多年以前就对其进行保护,现保存基本完好,但由于精通唱词的老人年事渐高,在唱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古纳西语,许多纳西族青年无法领会,喜好的人越来越少,保护、传承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情况不容人乐观。

再者,开展这一活动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规矩:“阿勒冲”只能在火把节(农历6月25日至27日)演唱,农历6月27日送走阿勒之后,便严格禁止在一切场合下提及阿勒,更不允许哼唱“阿勒古歌”里的任何一句歌词。据说,如果违背了这一禁忌,便有火灾降临,人畜都要遭殃。这一禁忌直到来年正月初一才解除。所以,“阿勒古歌”的传承只能在“火把节”这3天学习。从古至今,县境内纳西族都严格遵守这一戒律。这就使得“阿勒古歌”的传承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在活动的三天才能学到“阿勒古歌”的唱腔及唱词,这需要学习的人要有超常的记忆和歌唱的天赋,所以,“阿勒古歌”已处于极度濒危的边缘。

四、文化价值

维西纳西族“阿勒古歌”是一非常奇异独特而神秘的民间音乐,在我国纳西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多次被国内外媒体采访,许多专家对其发源地及独特的音乐、唱词等形式进行过研究,认为有许多东西暂无从考证,但却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阿勒古歌”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将对维西文化纳西族的历史文化、茶马古道历史路线研究提供主要的史料价值。

五、保护规划和措施

2005年维西纳西族“阿勒古歌”被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第 一 批 县级保护名录;

同年,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州级州级保护名录。

2009年在维西县文化体育局的帮助下老好村成立了《阿勒古歌》传承协会,会员有64人。会长木逢春顶着压力,顶着村民的世俗偏见,经过长期的组织、改革下,协会还打破了“阿勒古歌”只能在火把节3天传承的陈规,现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唱,可以学。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Ⅱ-312-3
姓名
木仙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年
民族
纳西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312
项目名称
维西县纳西族阿勒古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312-2
姓名
和文丽
性别
出生日期
纳西
民族
1964年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III-21
项目名称
维西县纳西族阿勒古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312—1
姓名
和松龄
性别
出生日期
1947年
民族
纳西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312
项目名称
阿勒古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相关资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