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余新光
序号:Ⅹ-16-1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6年
民族:傈僳族
类别:民俗
项目编号: x
项目名称:玛米瓦器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余新光,男,傈僳族,1956年7月出生,现年57岁,家住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白济汛乡统维村白浪统组。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攀天阁乡新华村小学就读;1965年8月至1987年4月攀天阁乡新华村格坡落组务农;1987年5月至今白济汛乡统维村白浪洛组务农。

679ae514b8390766af4830b2f3d6d1d 拷贝.jpg

  玛米瓦器是白济汛乡傈僳族的传统民俗,通过舞蹈及傈僳族传统性风俗的表达形式完成祭祀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在家中老人正常生老病死的情况下,于去世后的第三年组织玛米瓦器的活动(玛米瓦器主要局限于在每年的2月或3月的任意一天完成,若过了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完成)。未满三年不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玛米瓦器的习俗不断被汉化。在过去,只跳于老人正常生老病死的玛米瓦器,现在任何的去世方式都会跳,甚至未满三年便跳起了玛米瓦器。

e7bb9c7992e3ad73d25f6132ba2eac3 拷贝.jpg

玛米瓦器的舞步以边走边跳的方式来完成,总的分为两脚,完成玛米瓦器至少需要八人,八人的结构主要为:吹笛子的1名,弹奏起本、吉资各1名,拉奏二胡或吹口弦的各1名,东巴1名,辅助东巴的手下1名,一对情侣(实际上,因跳玛米瓦器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考虑到女性体力不足,这对情侣是由两名男子构成,扮演情侣),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玛米瓦器的舞蹈人员可随之增加,人员集齐之后,东巴肩上扛一枝松树,在松树上拴上酒瓶,带上一只鸡,杀一头猪让儿子背上,跟着东巴一起去到坟地,到坟地后,东巴在坟地做法事,并将鸡杀了,做完法事后所有人随着东巴和乐器队(在此将笛子、起本、吉资演奏者称之为乐器队)一路从坟地跳回到家中,中途不可休息,回到家中后有在家中跳(回到家中后可根据个人情况,想留着继续跳的就继续跳,不愿留下继续跳的也可离开)。据白济汛乡统维村白浪洛村民余新光说,玛米瓦器从古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文化,玛米瓦器在他们整个家族已流传好几代人,具有很深的傈僳族传统文化意义 。

余新光自14岁起向父亲学习傈僳族传统乐器演奏、舞蹈与乐器制作,掌握“玛米瓦器”精通傈僳族传统舞蹈瓦器器、傈僳族“瓦器器”音乐弹奏、“瓦器器”十二脚、傈僳族民间“三大件”制作、傈僳族建筑木楞房、傈僳族弩弓制作、傈僳族传统首饰制作等技艺。余新光除了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村里有“玛米瓦器”、“瓦器器”等活动都缺少不了他组织。除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以外,余新光还收授共12名徒弟,分别是:余明光、余明珍;统维白浪洛蜂德成、余华、余贵荣、余小东;永安村后山组余海、余卫东;碧罗村施全、桂林、阿依妹爬;共吉村余龚。

e7bb9c7992e3ad73d25f6132ba2eac3 拷贝.jpg

2021年5月,被列为白济汛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玛米瓦器乡级代表性传承人。

玛米瓦器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傈僳族文化底蕴,完成玛米瓦器工具易见可得,但工序繁琐复杂、工艺传统、耗时较长、整个过程还需有精通起本、吉资、二胡等乐器的专业人员,还需请东巴一同完成整个过程。经几代人的传承和时间的积淀,在其他地方难寻如此传统习俗。是最能代表白济汛乡傈僳族传统习俗的活化石。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Ⅹ-16-1
姓名
余新光
性别
出生日期
1956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民俗
项目编号
x
项目名称
玛米瓦器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