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Ⅷ-18-1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75年
|
民族:汉族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18
|
项目名称: 维西凉粉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高保权,男,汉族,1975年8月出生,现年47岁,维西县保和镇保和村南门街人,高保权出生于一个凉粉世家,他的母亲对维西凉粉的制作技艺掌握得非常娴熟到位,他从小的耳濡目染,对母亲制作凉粉时的协助中,使得高保权完全掌握维西凉粉的制作技艺,是维西县维西凉粉制作代表人物。
维西凉粉是维西的传统食品,可以直接食用,产品口感丰富,风味独特。不是单一的制作法,而是集制作与调味二者于一身,他的特点十分明显,具有:取材方便;质地适口,味感丰富;增加食欲,有益营养。
维西传统的凉粉制作技艺从汉族人清雍正五年(1727年)进入维西并带来小吃凉粉制作技艺。并由老百姓代代相传,从过去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维西凉粉不仅是传统制作工艺质量上出名,更主要的是好在调料上,吃起来爽口、可口,风味独特。
维西凉粉这种风味小吃在维西经久不衰,凉粉为消暑食品,维西凉粉除凉外,还可热吃。大街小巷卖凉粉的都有两手准备,以适应顾客要求。凉吃多在暑季,那晶莹的粉片与佐料拌起来,色香味俱佳,一碗入腹,开胃又爽口。现在维西人民已经把凉粉融入日常生活及各种节假日活动中,成为了一种维西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
高保权从小对母亲和外婆制作凉粉的协助和耳濡目染,使得他已完全掌握凉粉制作的基本方法。完成初中学业后,从事了几年的运输行业。但在跑运输的间隙,一直协助其母亲制作凉粉及配料,为了自己能有一技之长并能有技傍身,高保权跟随母亲学习制作凉粉的技艺及调料的调配,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他勤学好问,刻苦好学,高保权跟母亲学会了制作凉粉及调配调料的精髓。在跟母亲学习凉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高保权和妻子还根据顾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调料的配方,以使凉粉的口感让更多的人喜欢。2003年起,由于母亲年老体弱,高保权决定正式跟母亲学习凉粉制作的技艺精髓及调料的调配,以使得家传的凉粉制作技艺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2010年与妻子成家后,高保权又把此项制作技艺传给了妻子,从此与妻子开始了凉粉的制作与售卖,一直延续至今。现在,高保权和妻子制作的高记凉粉不但在维西县城家喻户晓,甚至其他乡镇的也都慕名而来,专门来吃他家凉粉并跟他家预订,全家人的经济收入基本来自于凉粉的销售。他家制作的凉粉以卫生、口感好、配料香、分量足等在维西县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维西县城家喻户晓。
高保权对凉粉制作及调料调配的方法已掌握得相当全面到位,并得到了当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对于前来学习凉粉制作技艺及调料调配的人,他都毫无保留的进行教授、指导,只要有人来问来学就积极教授。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高保权在维西凉粉制作技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8-1 |
姓名
高保权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1975年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8 |
项目名称 维西凉粉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21 |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 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Ⅲ-50 |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
编号 Ⅹ-49 |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
编号 Ⅷ-48 |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
编号 Ⅷ |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
编号 Ⅳ-46 |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
编号 Ⅴ-45 |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Ⅱ -43 |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