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Ⅷ-36-1 | 性别:女 | 
| 出生日期:1961年 | 民族:汉族 |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36 | 
| 项目名称:“八盘四座”制作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梁灿菊,女,汉族,1961年11月出生,现年61岁,维西县保和镇瓦窑村人,是维西“八盘四座”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人物。梁灿菊自幼生活在汉文化浓厚的保和镇保和村,从小受汉文化的影响,小的时候,她就对做饭表现出了兴趣,她肯吃苦、悟性高,长大后,她一心学习钻研“八盘四座”制作技艺,如今已经完全掌握“八盘四座”的制作技艺,梁灿菊是当地有名的“八盘四座”的制作技艺掌握者,在本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

“八盘四座”其菜谱分为八盘和四座,共包括十二道菜。在维西,人们喜庆办宴之时流传着一种款待宾客的习俗叫做“三叠水”。而“八盘四座”作为“三叠水”的压轴主菜(即第三叠水),其多样的菜型及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在过去,由于流入维西境内的汉族来自五湖四海,因而八盘四座的传统制作技艺与当地民族朴实而古老的烹调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道别具风味的“八盘四座”传统厨艺。其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煎、炸、炒、焖、烩等,既保留了传统汉族的烹调技艺,又具备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烹饪方法,古风犹存。

“八盘四座”深受人们喜爱还取决于它的味型多样、取材广泛。这得益于维西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维西县是个群山环绕的山城,森林覆盖面积较大,野生食材较多,厨师们运用这些材料,根据不同季节成熟的食材不同,因人因地制宜,或加或减,可烹制出多种口味的菜肴来。特别是野生食材的的引入筵席,其味清淡纯朴、原汁原味、鲜嫩可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从小生长在保和镇的梁灿菊,对家乡的“八盘四座”制作技艺有特殊的情感,别看“八盘四座”菜品简单,要做出可口的味道,可是要下一番功夫。为了把菜品做出地方味道,她向周秀媛、付秀珍等老一辈学习“八盘四座”制作技艺传统的烹饪方法,她肯吃苦、悟性高、精益求精,她潜心学习钻研,虚心求教,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八盘四座”制作技艺的行家里手。随着梁灿菊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前来向梁灿菊学习“八盘四座”制作技艺的人也随之增多,也经常有媒体到她家来进行采访。
“八盘四座”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梁灿菊她既是美食爱好者,又是饮食文化发扬者,她的理想就是要提高“八盘四座”制作技艺在社会的认知度和影响力。2017年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厨艺培训班,担任“八盘四座”制作的老师;2018年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厨艺培训班,担任“八盘四座”制作的老师;2018年参与“八盘四座”制作技艺拍摄及采访;2020年参与“八盘四座”制作技艺拍摄及采访。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梁灿菊在“八盘四座”制作技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梁灿菊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前来向梁灿菊学习“八盘四座”制作技艺的人也随之增多,也经常有媒体到她家来进行采访。梁灿菊是当地有名的“八盘四座”的制作技艺掌握者,在本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家中如有宴请需用“八盘四座”待客,主人基本会请梁灿菊及她的徒弟们帮忙制作“八盘四座”的各色菜品。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Ⅷ-36-1 | 姓名梁灿菊 | 性别女 | 出生日期1961年 | 民族汉族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36 | 项目名称“八盘四座”制作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 | 
| 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Ⅷ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