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Ⅷ-42-1 | 性别:男 | 
| 出生日期:1963年 | 民族:白族 |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42 | 
| 项目名称: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2015年,我在中路乡佳禾村板栗园组开展非遗文化普查的过程中,收到群众反映,村中有一个能人,叫赵寿宝,会木工、会农活、善酿酒,还供读了三个大学生。我出于好奇,对赵寿宝进行了走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方、开朗、热情,他与我欢快的交谈,并带我参观了他的酿酒“基地”,品尝了他酿的酒,其酒入口香醇,在走访中,得知他在本村及附近村庄都有一定名气,特别是在酿酒方面,颇得群众认可,于是我决定将赵寿宝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调查走访。

赵寿宝,男,白族,原籍大理剑川,现居住于维西县中路乡佳禾村板栗园组,初中学历。14岁开始学习木工,并开始从事木工工作。18岁从剑川到中路,做木工活技。19岁认识现在的妻子,并在中路乡板栗园成家,开始向其岳父岳母学习、继承家族传统小锅酒酿造技艺。
赵寿宝其岳父家中前三代都以玉米酿造小锅酒,销售到本村,并以此为生。赵寿宝结婚后便开始学习小锅酒的酿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他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在酿造的过程中,他认识到酿酒不仅仅是为了生存,酿酒也不仅仅是一个苦力活,而是一门超凡绝伦的技艺和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先辈们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心与情的结晶。小锅酒要求酒色纯净透明,先辈用这样的酒色昭示后人,做人做事要像酒色一样,至纯、至净;小锅酒入口香爽,回味悠长,正像君子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这些都是前人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和深深嘱托,他认为要将这份嘱托传承下去,于是开始钻研这门技艺,通过反复的实验,将小郭酒的酿造过程定为选料、浸泡、煮、漂洗、焖、冷却、拌曲、糖化、发酵、蒸酒十道工序。赵寿宝对小锅酒的酿造过程对原料、口感及工艺要求都十分严格。

(一)原料
1.水质:所用的水都是山里流出来的泉水,无需经过任何的加工就可以饮用,富含丰富的矿物质;
2.粮食:小锅酒都是选用天然、无污染的纯优质玉米酿造,不加任何成份;
3.工具:小锅酒酿酒所采用的都是小酒甄子、小锅,这样酿出来的酒,比大锅酿出来的酒数量要少很多,但是其纯度好,口感纯正。
(二)口感
维西小锅酒味浓香远,醇厚浓烈,入口香爽,吞后回味悠长,醒后不残留酒意。
(三)制作工艺:
1.选料。在选择玉米时,选择那些成色好的,且成熟期长的新玉米,如果成熟期过短,出酒量少且有异味,同时,不能选择打过农药或者任何添加成分的玉米。
2.浸泡。将玉米放入冷水中浸泡24小时左右,在浸泡过程中,对玉米就行清洗,这出酒的口感,浸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下一步蒸煮,同时,浸泡要把粮食里面的酸性物质以及一些其它会对酒香产生不利的东西浸泡出来,防止有邪味或有其它异味。
3.煮。将浸泡好的玉米放入锅中,用冷水、温火煮,水要漫过玉米5寸左右,煮到七成的玉米炸裂为止,这样是让其淀粉能够跑出来。
4.漂洗。将煮好的玉米放入盆中,用冷水就行漂洗,将其中的淀粉能够充分分离出来。
5.焖。将漂洗过的玉米放入锅中,放入少量冷水,盖上锅盖,
让玉米充分受热,直到锅中有炸响声,且闻到浓厚的香气为止。这个过程中,要经常翻伴玉米,避免玉米变糊。
6.冷却。将焖好的玉米放到干燥的簸箕中冷却,直到手背贴上去有凉意为止。
7.拌曲。酒酒曲撒到冷却的玉米中,拌匀,拌曲的不宜过高,温度太高了容易杀死酒曲菌导致发酵失败。
糖化。将拌匀的玉米放到竹罐子中,放到阴凉的地方,不要封死盖,以便利于糖化,2至3天左右,直到竹罐子渗出酒水为止。
发酵。将糖化后的玉米放到用高温开水洗净的土罐子中,放入少量水,将其密封。发酵时间为10至15天左右,根据温度而定。
蒸酒。用传统的甄子进行蒸酒。

赵寿宝酿造小锅酒每个过程都认真仔细,不束于俗事,不忧不惧,任凭风吹浪打也不动摇。这样酿造出的酒味浓香远,醇厚浓烈,入口香爽。赵寿宝他的酿酒技艺在当地已经首屈一指。本村及附近村庄群众婚丧嫁娶所用的酒,大部分出自他的手。至今他已有20余年的酿造经验,年均酿造3000斤。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Ⅷ-42-1 | 姓名赵寿宝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63年 | 民族白族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42 | 项目名称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 | 
| 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Ⅷ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