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Ⅷ-47-1 | 性别:男 | 
| 出生日期:1977 | 民族:傈僳族 |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47 | 
|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李卫东,男,傈僳族,1977 年11月出生,现年45岁,维西县维登乡妥洛村那米组人,是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人物。李卫东自幼就对漆油制作工艺表现出了较强的天赋和热情,十六七岁时他就能独立的完成漆油制作,其制作技艺得到了村里人们的认可和肯定,现已成为妥洛村家喻户晓的漆油制作师傅,在妥洛村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漆树生长海拔约1500米-2500米,漆籽成熟季节通常在十月至十二月之间。漆树本身具有药用价值;树漆可作为工艺品和家居用品的天然涂料,具有抗氧化、防腐和防虫的作用,还可用做机械油料和化妆品制作原料等;漆树籽则可压榨为食用油,其营养价值极高。
漆油是通过对漆树籽挤压榨出来的一种可食用油,漆油刚榨出或加热后是半透明状,冷却之后是凝固成块状,漆油具有很强的凝固力,比牛油强一倍、比羊油强二至三倍,携带及储存都十分方便。漆油的制做是一道很复杂的工序,需要通过“采漆籽-打漆籽-筛漆籽-舂漆皮-筛漆皮-炒漆籽-压漆籽-冷却漆油”等8个步骤才能制作出成品漆油。漆油遇热即融化,遇冷即凝固,有滋阴补阳、补血之功效,可分为白漆油和黑漆油两种,是傈僳族不可缺少的餐饮调料。

李卫东5岁开始就跟随自己的祖爷念啊子(已故)和爷爷念啊此(已故)开始学习漆油传统制作工艺。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李卫东熟练地掌握了漆油传统制作的工艺手法,已成为妥洛村家喻户晓的漆油制作手工艺人。与此同时,李卫东本人也会积极将自己所学技艺传授给身边的人,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李卫东在漆油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李卫东还鼓励村民在村内种植漆树,指导村民制作漆油,将所学的漆油制作方法传授给村民,为妥洛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妥洛村的漆油不仅在维登境内内销售,还销售维西县城,甚至销售到了大理、怒江、保山、德宏等州市,享有一定的声誉,为维登乡广大漆油制作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5年,参加了维登乡射弩协会组织的射弩比赛;
2014年,参加了“庆七一,携手共建美丽维登”文艺汇演,获得组织奖;
2018年,参加了维登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强党的建设,聚力脱贫攻坚”红歌集体歌唱比赛,获得一等奖。
2019年7月,参加了维登乡“拥护核心、心向北京”庆“七一”文艺汇演,获二等奖;
2021年7月,参加维登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学条例、守条例、用条例”知识竞赛,荣获第二名;
2022年7月,参加维登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唱红色经典·献礼建党百年”红歌比赛,荣获优秀奖。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Ⅷ-47-1 | 姓名李卫东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77 | 民族傈僳族 | 类别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Ⅷ-47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 | 
| 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Ⅷ-42 | 项目名称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 类型州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