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Ⅹ-49-1 | 性别:男 | 
| 出生日期:1964年 | 民族:纳西族 | 
| 类别:民俗  | 项目编号:Ⅹ-49 | 
|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东林芳,男,纳西族,1964年出生,现年58岁,维西县叶枝村迪姑组人,是叶枝“东巴舞”歌舞表演的领头人物,自幼跟随父亲(东跃武)学习东巴唱法、舞步、打鼓、摇铃。经过长期的实践学习,东林芳熟练的掌握了,父辈叶枝“东巴舞”的唱词、唱腔,及东巴三歩两扭、两种甩刀舞蹈动作,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东巴舞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它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作为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同时又是叶枝镇人数第二的纳西族,据考证在上世纪20年代初,掌权的九代纳西族土司王嘉禄及其注重纳西文化及藏文化(王嘉禄胞弟出家当喇嘛,一方面学习藏文化,一方面加强自己的统治能力),为培养纳西族先生记录统治地区的天文历史、算账、祭祀,王嘉禄资助当地纳西族群众到丽江三坝东巴学校进行学习,东巴舞成为了叶枝一种文化纽带和寓意丰收平安的象征和文化,并沿袭至今。随着九代土司王嘉禄势力瓦解,叶枝镇东巴舞逐渐式微,由于东巴舞谱多是艺高德望的东巴记录,只是简要的动作提示,所以既非一般人所能释读,又非每个能释读的东巴都能依谱表现出来。因此,当有名望、技艺高超的老东巴过世后,不仅他所记的舞谱无人再跳出原貌,就连一般通用之谱无人指导也无法从文字上恢复,东巴舞在产生相应的变化,有些舞蹈也就相继失传。随着集体化,老东巴逐渐逝世且东巴经书被毁及遗失,目前叶枝镇境内虽任有少数东巴后代,但已无系统的东巴舞传承。2021年1月叶枝东巴舞申报成为维西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州级非物质文化申报。

东林芳的祖老仙尼(已故1865年),7岁时就前往本登(今三坝白水台)学习东巴文化,1861年学成回乡传授。并当时收一名徒弟安都(已故),传授其学习纳西族“东巴舞”;之后东林芳的父亲东跃武通过向其表亲啊瓦、阿往凭借自己对“东巴舞’的热爱,潜心学习钻研,虚心求教,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东跃武的技艺得到了质的飞跃,并传授于从小热爱歌舞的儿子东林芳,东林芳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并加入满达协会在开始指导周边广大喜爱“东巴舞”的群众。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东林芳在“东巴舞”舞蹈技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1984年参加迪庆州第六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

2002年参加叶枝乡撤乡建镇文艺汇演;
2017年第三届阿迟木刮节表演;
2021年配合完成了叶枝“东巴舞”县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Ⅹ-49-1 | 姓名东林芳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64年 | 民族纳西族 | 类别民俗 | 项目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Ⅷ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Ⅷ-42 | 项目名称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 类型州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