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Ⅲ-50-1 | 性别:女 | 
| 出生日期:1975年 | 民族:纳西族 | 
| 类别: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Ⅲ-50 |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和桂英,女,纳西族,1975年生,现年47岁,自幼受父母熏陶,接触纳西满达歌舞,从14岁开始跟随家人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也跟随长辈及县级满达刮传承人和嘉宾学习满达刮歌舞,18岁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满达刮歌舞的唱腔、歌词及舞蹈动作,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文艺表演及活动,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满达刮源于纳西族人民辛勤劳动,满达纳西语意为薅秧,歌词形象的表达了先民劳作的生活。“满达”是一种表演者自编自唱,边歌边舞的民间娱乐性舞蹈。表演时间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这一晚上,有的村从六月二十四到六月二十六三晚上都表演。当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到村中广场。齐心协力地扎起十二节高(每节有30~55cm高)的火把,在火把上点缀各种鲜花、谷穗、玉米、向日葵等各种农作物。

“满达”舞蹈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舞蹈,它几乎不会出现欢快活泼的场面。在维西县境内“满达”的舞步由于各村的表演不同,大概可分为七步到九步不等,最为常见的是七步。舞蹈动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交叉步、点踏、碎步、弯腰等,舞步紧跟“满达”音乐的节奏,十三个节拍为一组动作,如此反复,动作轻盈、缓慢、优美。
“满达”舞蹈其动作缓慢优美,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以中老年为首的人群最爱。表演时,数人(40人以上)围着火把以顺时针方向轻迈舞步,阵容宏大,现在的表演由于被舞台表演的影响,开始有了队形上的变化,有直纵队形、交叉形、圆弧形、圆圈形等等。
和桂英,自幼受父母熏陶,接触纳西满达歌舞,从14岁开始跟随家人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也跟随长辈及县级满达刮传承人和嘉宾学习满达刮歌舞,18岁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满达刮歌舞的唱腔、歌词及舞蹈动作,同时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文艺表演及活动,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玉英在“满达刮”舞蹈技艺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和桂英积极参加乡镇组织的文艺表演及活动,1992年参加维西县阔时节演出,表演薅秧调荣获三等奖。1993年参加迪庆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2011第一届阿迟木刮节、2012年第二届阿迟木刮节。2017年第三届阿迟木刮节。2018年四月参加叶枝镇阿哩哩满达传承协会成立,叶枝镇2018农民丰收节文艺汇演,2018年6月参加叶枝镇阿迟木刮传习中心第一期培训启动会(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文化助脱贫非遗创四美),2018你那10月参加叶枝镇重阳节文艺汇演,2021年参加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理论技艺培训表演,2022年参加维西县组织的世界遗产日云上非遗活动。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50-1 | 姓名和桂英 | 性别女 | 出生日期1975年 | 民族纳西族 | 类别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Ⅲ-50 | 项目名称满达刮歌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 编号Ⅲ-21 | 项目名称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Ⅹ-49 | 项目名称叶枝东巴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叶枝镇 | 
| 编号Ⅷ-48 | 项目名称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维登乡 | 
| 编号Ⅷ | 项目名称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Ⅳ-46 | 项目名称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攀天阁乡 | 
| 编号Ⅴ-45 | 项目名称维西扬琴调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 编号Ⅱ -43 | 项目名称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保和镇 | 
| 编号Ⅷ-42 | 项目名称维西小锅酒制作技艺 | 类型州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