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余明仙
序号:Ⅷ-01-11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54年
民族:傈僳族
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Ⅷ-01
项目名称: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余明仙,女,傈僳族,1954年出生,小学文化,家住维西县叶枝镇新洛村瓦口组,地处澜沧江东岸。家庭成员有丈夫、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共8口人,家庭收入主要靠畜牧业和手工艺制作。

傈僳族传统服饰是 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是傈僳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象 征。傈僳族在历史上均经历过刀耕火种、游牧、采集的生活,所以他 们的服饰体现了生活环境,也保留了古羌族服饰的各种遗迹。 根据傈僳族在维西的分布情况及分布区域内流传的民族歌舞形 式,傈僳族服饰可分为“瓦器器”服饰和 “阿尺木刮”服饰两类。

瓦器器男子服饰 一般包黑色头帕,身穿麻布黑白条纹大襟短袄,腰 系七色麻布彩腰带,下穿蓝色长裤,打绑腿,穿草鞋或赤足,现多穿 胶鞋,上身挎“花腊裱”),佩腰刀;瓦器器女子服饰,头上绕青布或黑 布帕子,头帕上交叉斜挂两串“涡楞”,再在前稍挂一串“涡缅”,即三角银链,直垂到眉梢。双耳悬吊银耳坠,项挂珊瑚项链,身上斜挎 精美的“花腊裱”上衣多穿白色或天蓝色长袖大襟袄,外穿紫色或黑色坎肩,下穿百褶长裙,裙外系刺绣有花鸟图案的围腰,腰间系白色羊毛带,鞋、袜、绑腿则与男子差异不大。阿尺木刮男子服饰, 男子头戴“壳扒腊哄”,蓄长发,毡帽边沿围绕一圈“洒捕涡缅”,也有蓄长发其间用“阿目数吕”点缀,用锦鸡毛发点缀头顶装饰,形似雄 山鸡。内穿大襟白短褂,外穿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腰系羊毛带子,左挎“腊裱”,佩长刀,右背弩弓,箭包,裤子是大裆宽口裤,裤脚长仅齐膝,膝盖以下打羊毛带或麻带绑腿,过去穿兽皮鞋或山草鞋,现在一般多穿胶鞋,若是婚后的男子或独生子,左耳环要坠“那 柯”阿尺木刮女子服饰, 女子头戴“呙亨”,“呙亨”上用“矣玛”,缀成花纹图案,前钉三块“普扁”,留长发编两辫垂直至腰位,称为“部止”,在“部止”上还要装饰“拉本”,双耳垂吊银质大耳环,项挂三串“来俄马省”。上身穿细白麻布或棉布长袄;外罩紫红或黑色坎肩,下穿细白麻布制成的百褶裙,裙外系刺绣的花围腰,腰系白色羊毛带子,肩挎“腊裱”,鞋、袜、绑腿与男子差别不大。傈僳族服饰全部以手工制作,其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纺、自染的麻、棉布或羊毛制作的工具主要有揣来(圆形绕线工具)、捂咱(卷线杆)、压条多、织布架、压尼等。由于傈僳族服饰制作成本高,加之穿戴繁杂,不便用于劳作,所以多只用于跳舞或节庆时穿。一套衣服如妥善保存,可以传几代人。

 傈僳族服饰于2013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余明仙16岁开始开始和母亲学习织布,17岁便开始自己织布做衣服,22岁结婚成家,现已成为了一个服饰制作精湛的技艺人。据了解,余明仙家里有5兄妹,余明仙为老四,由于当时家里困难,父母亲没钱给几个儿女买衣服,于是就自己种麻织布做衣服给儿女们穿。余明仙说,当时她跟着母亲从种麻开始学起,5月份种麻,9月份收割后便开始剥皮、纺麻线、织布、缝制衣服。起初,寻找麻需要到山上去找野生麻,后来制作的衣服不仅给自己家人穿,还制作销售给别人,于是就开始自己种麻。

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余明仙身上有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帮家里多分担一些生活上的开销,她就努力跟着母亲学手工制作技艺,除了帮别人做衣服,还做花腊表(傈僳族斜挎包)、“阿目数吕”(草编饰物)等手工艺品销售。余明仙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母亲从外婆那里学会了从种麻、纺麻线、织布到彩绣等傈僳族服饰传统工艺。在母亲的熏陶下,余明仙爱上了傈僳服饰制作。

目前,余明仙制作傈僳族传统服饰过程还一直保留着传统手工技艺方法,即将自植、自纺、自染的麻、棉布或羊毛作为原材料。制作流程大约可分为16道工序:收麻—晒麻—浸泡—剥皮—晒皮—撕麻线—手工搓麻线—加入灶灰煮麻线—搓洗—晒麻—染色—晾晒—织麻—剪裁—手工缝制—刺绣。现因条件允许,会将羊油和鸡蛋混合在麻线中搓揉,以起到柔软的作用。制作的工具主要有揣来(圆形绕线工具)、捂咱(卷线杆)、压条多、织布架、压尼等。

由于长期制作传统服饰,余明仙对服饰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制作的衣服上面基本没有图案,现在可以到市场买五彩线,衣服也多了很多色彩。余明仙制作的傈僳服饰颜色鲜艳,通过织麻、缝制、绣花等复杂工序,在衣服的托肩、袖口、围腰、背带、盘领上以各种彩色丝线绣出丰富多样的图案花纹,色彩绚丽、式样别致。余明仙把对生活的热爱化在针里、融入线中、绣在各式各样的绣片上,再缝制出各类款式的傈僳族服饰。

余明仙擅长维西傈僳族传统服饰中“阿尺木刮”男女服饰的制作。阿尺木刮男子服饰,男子头戴“壳扒腊哄”(羊毡帽),蓄长发,毡帽边沿围绕一圈“洒捕涡缅”(红丝带),也有蓄长发其间用“阿目数吕”(草编饰物)点缀,用锦鸡毛发点缀头顶装饰,形似雄山鸡。内穿大襟白短褂,外穿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腰系羊毛带子,左挎“腊裱”,佩长刀,右背弩弓,箭包,裤子是大裆宽口裤,裤脚长仅齐膝,膝盖以下打羊毛带或麻带绑腿;“阿尺木刮”女子服饰,女子头戴“呙亨”(三角帽),“呙亨”上用“矣玛”(小海贝),缀成花纹图案,前钉三块“普扁”,留长发编两辫垂直至腰位,称为“部止”,在“部止”上还要装饰“拉本”,双耳垂吊银质大耳环,项挂三串“来俄马省”。上身穿细白麻布或棉布长袄;外罩紫红或黑色坎肩,下穿细白麻布制成的白褶裙,裙外系刺绣的花围腰,腰系白色羊毛带子,肩挎“腊裱”。另外,她也是一名民间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经常带领新洛村的阿尺木刮表演队到乡、县各种节庆活动参加表演。

在传统“男耕女织”社会里,村民所穿衣服及生活所需的布料基本上是女人一梭一梭地织出来的。织布机是余明仙的舞台,在这一缕缕麻线的穿梭中,编织着日子,也编织着未来。余明仙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加强技艺的学习,传承维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为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余明仙2011年参加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积极贡献获荣誉证书;2011年在迪庆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提供重要线索和捐献文物被表彰;2015——2016年度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12月参加维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举办的“维西县首届傈僳族音节文字骨干培训班”,为期七天;2017——2018年度工作突出 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2019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党员;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村民小组干部;2019年11月参加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傈僳族音节文字信息化应用骨干培训班;2020年12月参加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培训班;2021年在新洛村党务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起到模范作用,被评为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中“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10月份参加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理论及技艺培训班;2021年傈僳族麦秆编织饰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云南百年手艺邀请展”;2022年因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组长;被维西古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聘请为公司顾问。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01-11
姓名
余明仙
性别
出生日期
1954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10
姓名
余付芝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9
姓名
托洒咪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8
姓名
李琼梅
性别
出生日期
1973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7
姓名
和志香
性别
出生日期
1963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6
姓名
李晓英
性别
出生日期
1974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5
姓名
蜂爱仙
性别
出生日期
1972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01-04
姓名
余秀芝
性别
出生日期
1983-11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编制工艺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编号
Ⅷ-01-03
姓名
余信芝
性别
出生日期
1955-08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编制工艺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编号
Ⅷ-01-02
姓名
蜂云波
性别
出生日期
1979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编制工艺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编号
Ⅷ-01-01
姓名
李桂兰
性别
出生日期
1961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编号
Ⅷ-01
项目名称
纺织、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