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余忠华
序号:Ⅷ-9-1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4年
民族:傈僳族
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Ⅷ-9
项目名称:维西传统竹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余忠华,男,傈僳族,197411月出生,现年48岁,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人,是维西县竹器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人物2021年7月获得叶枝镇同乐村荣誉民间艺人称号。期间认真履行民间艺人义务,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展演、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竹编材料 拷贝.jpg

维西县传统竹器制作技艺,在过去一直是各民族生产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其流传范围比较广泛,覆盖各个乡镇。如今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工具逐渐被现代的新型材料制作出来的生产生活工具所代替,传统竹器制作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现在仍然一直还在坚守和传承传统竹器的乡镇有叶枝镇、攀天阁乡、白济汛乡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乡镇是永春乡。

参加竹编培训 拷贝.jpg

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传统竹器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叶枝镇的传统竹器制作技艺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一般制作生活用品、农业用具。叶枝镇因环境适合竹子生长,所以传统竹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而且竹类植物生长快、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全身是宝,故竹材被广泛制作成农具、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各个方面。

传统竹器制作技艺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对研究叶枝镇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以及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竹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傈僳族人民的辛勤劳作的结晶。竹器不仅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是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由于竹器生产技术难度大,学艺周期长,故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叶枝传统竹器制作技艺艺人年事渐高,后继乏人,目前这一优秀民间工艺的传承式微

制作好的成品 拷贝.jpg

16岁开始跟随父亲的夺几扒学习制作竹编。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余忠华熟练地掌握竹编,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跟随民间艺人余长忠学习竹编日常生活用具具有特色的竹编制品。

制作出的竹编制品在周边出售,同乐文化合作社进行合作出售,同时在同乐山寨非遗工坊中有展示。在家中有竹编制作工坊,进行日常竹编制作。为周边村民提供日常周边居民竹编制品包括克托戳、克缏(一层及两层驮马用)、四方篮(储物)哪夸,瓦麻(晾晒粮食用具),剌矢(撮箕)、瓜子盘、筷子筒(单筒及双筒)、小篮子、咝克筒(装衣物的箱子),萏子(种玉米等时方种子)、哪篇(双层放棉好)、挂竹(竹垫,圆形)、杂嘎(筛子)、瓦几(筛子)、扒起(筛子)、改锁(勺子大)、芷老宏(装酒)等二十余种。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9-3
姓名
李华
性别
出生日期
1978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9
项目名称
维西传统竹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9-2
姓名
冷正雄
性别
出生日期
1968年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9
项目名称
编制工艺品维西传统竹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Ⅷ-9-1
姓名
余忠华
性别
出生日期
1974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9
项目名称
维西传统竹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