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文化共享资源库.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余志祥
序号:Ⅱ-38-1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8年
民族:傈僳族
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Ⅱ-38
项目名称: 维西傈僳族“唢呐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余志祥,男,傈僳族,19584月出生在维西县维登乡小甸村委会冲保组的一户平常人家中。

19719月至1974年在小甸完小读书,19749月辍学后便在家务农,从小能歌善舞、酷爱音乐的余志祥很快便迷上了叔叔余来保的唢呐演奏,经过他再三的恳求,叔叔余来保同意收他为徒。1976年开始,余志祥便跟随叔叔余来保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对唢呐演奏进行较为规范、全面的学习。1978年,经过三年的学习,余志祥已全面掌握唢呐演奏的全部曲调和奏法。

1余志祥进行傈僳族“唢呐调”演奏(一) 拷贝.jpg

唢呐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唢呐在明未清初传入维登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唢呐演奏适用于大众场所、民间聚会、祭祀活动、民间婚丧活动、民间乔迁活动等,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演奏乐曲。特别是在当地的婚、丧、乔迁等活动中唢呐演奏成了倍受欢迎的节目。对音符极为敏感的他爱上了唢呐演奏,经过他的再三恳求,其叔叔余来保于1976年决定收他为徒。并由最基本的技法、曲调开始对余志祥进行较为规范的教授。此时的余志祥刚满18岁。

5余志祥和他的唢呐队队员闲谈交流 拷贝.jpg

当时的农村是大集体时代,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生活条件差,白天要去上工做农活完成生产队下达的农活任务,只有到了晚上才有闲暇时间。空闲之时余志祥便跑到叔叔余来保家学习唢呐演奏,并采用自己的方式把叔叔教授的技法和曲调记下来,白天利用农闲之时反复练习,不断揣摩所学内容。直到能熟练演奏所学的每首曲调为止。经过3年的努力学习,余志祥从叔叔余来保处学完了100多调唢呐演奏曲目,之后便频繁跟随叔叔余来保参加唢呐演奏活动,他所演奏的曲调时而庄严肃静、时而热烈奔放、时而委婉凄凉、时而气势磅礴、时而缓慢温柔,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因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2余志祥进行傈僳族“唢呐调”演奏(二) 拷贝.jpg

1986年,叔叔余来保去世后,余志祥继承了叔叔的依钵,继续带队开展唢呐演奏活动。经过10年的磨炼,他成了维登乡小甸村名副其实的唢呐演奏师,成了本地区唢呐演奏的领军人物。1979年开始在本村授徒余建辉、余金发、余志忠、李志社、余建光、余新全、余正清七人,并组建了小甸村民间唢呐演奏队。多次代表维登乡参加县、州庆典活动和文艺汇演,2005年获得了全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歌舞展演传承奖。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Ⅱ-38-3
姓名
浩永芳
性别
出生日期
1950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38
项目名称
维西傈僳族“唢呐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38-2
姓名
蜂从林
性别
出生日期
1954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38
项目名称
维西傈僳族“唢呐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38-1
姓名
余志祥
性别
出生日期
1958年
民族
傈僳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38
项目名称
维西傈僳族“唢呐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1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类型
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Ⅲ-50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编号
Ⅹ-49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编号
Ⅷ-48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编号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编号
Ⅳ-46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编号
Ⅴ-45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编号
Ⅱ -43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类型
县级非遗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