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IV-5-04
|
性别:女
|
出生日期:1969年
|
民族:汉族
|
类别: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IV-5
|
项目名称:维西县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孙桂秀:女,汉族,1969年04月出生,现年49岁,维西县保和镇顺城北路人,是“大词戏”表演典型代表人物。2005年参加“大词戏”传承会,在大词戏传承人赵延祖老师的精心传授下,孙桂秀认真努力学习爱,基本掌握胜任演艺角色及打击乐,大词戏唱腔,积极组织开展传承工作。
大词戏是古老的汉族民间剧种,于清光绪年间传入维西;历史上大词戏的演出都以庙会酬神的方式进行;大词戏唱腔一般不托管弦,一人所唱,众人帮腔,以锣鼓帮衬节制,唱腔词格,除少数曲牌为对偶句式外,其余多为长短句式,主要打击乐器有:提板、羯鼓(又称“小鼓”或“统子”)、堂鼓、大钹、小钗、大锣、小锣等;大词戏历史上角色行当大致有:生、旦、净、丑、外之分,后来由于受滇剧等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通常划分为生、旦、净、丑、杂五大行当;脸谱多与滇剧、京剧相似,演出服饰通用于一般的戏曲服饰,大词戏历史上曾经上演过的剧目有:《精忠岳传》、《目连寻母》、《重耳走国》、《平天下》、《刘全进瓜》、《唐僧取经》等六本。
孙桂秀从小受“大词戏” 的熏陶,跟着赵延祖老师学唱大词戏和其他技能,十多年在大词戏老艺人的精心传授下,加之本人全身心的投入,基本掌握了“大词戏”基本要领,凭借自己爱戏学戏的天赋,以大词戏高腔系统,唱腔高亢古朴,文词典雅,不托管弦一唱众合进行演唱,“大词戏”独有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孙桂秀,她将自己不懈的努力,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大词戏”技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多年来积极参加大词戏各处演出。孙桂秀掌握了“大词戏”生、旦、净、末、丑的表演技巧及打击乐章法,全面熟练的掌握了“大词戏”九板十三腔和大词戏有血缘关系的民间曲调,表演技能。十多年来积极组织引导爱戏学戏众多爱好者,一如既往协助延祖延续发展至今,且享有较高的声誉,在维西县境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IV-5-05 |
姓名
赵桂香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1963年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IV-5 |
项目名称 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IV-5-04 |
姓名
孙桂秀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1969年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IV-5 |
项目名称 维西县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Ⅳ—334 -3 |
姓名
赵寿珍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1957.2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334 |
项目名称 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
编号 Ⅳ—334 -2 |
姓名
杨淑珍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1958.2
|
民族 藏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334 |
项目名称 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
编号 Ⅳ—334-1 |
姓名
赵延祖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1937.8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334 |
项目名称 保和镇大词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21 |
项目名称
维西塔城热巴
|
类型 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Ⅲ-50 |
项目名称
满达刮歌舞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
编号 Ⅹ-49 |
项目名称
叶枝东巴舞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
编号 Ⅷ-48 |
项目名称
维西松皮子粑粑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
编号 Ⅷ |
项目名称
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
编号 Ⅳ-46 |
项目名称
傈僳族“孔雀舞”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
编号 Ⅴ-45 |
项目名称
维西扬琴调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
编号 Ⅱ -43 |
项目名称
傈僳族瓦器器音乐
|
类型 县级非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